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02 :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,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一)02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c0679ovqwoj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一)02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整整消失了多少年呢?【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!】消失了很久,四百五十年!你看,经过多少朝代动荡,【我们有幸现在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,全拜张】公【、苏】公【二大居士之赐。】张安道,然后苏东坡二大居士之赐。【以其功德不可没,故特志之。】很了不起!三、楞伽经大义。(一)楞伽经的结构。A、以篇章来看。

【本经共有四卷,且每卷皆依传统的方式,于卷下分品。】他指本经特别不一样。【然而本经独特的地方为:每卷只有一品,四卷总共才四品,且每一品之品名都是】一样【“一切佛语心品”,】什么叫做一切佛语心品?一切都是诸佛所说的心法,完全一模一样。诸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,都是一样的,所以没有别品,就是这个品名,只有这样一个名字。一切佛语心品,卷一、卷二、卷三、卷四,【这就非常独特了。】意思就是:佛的心都完全一样,不二的意思。为什么叫做一切佛语心品?因为法不二,入不二法门,是诸佛的心,因此,所有的品名都一样,只是分卷一、卷二、卷三、卷四。【这四卷及四品,考其意,盖可代表经中所阐发的四门(以下将稍加解说此四门);】此四门就是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。这个要稍微背一下,五、三、八、二,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,叫做四门。

诸位!你先翻开第九页,第九页的中间:(A)了四门。上面所提到的四门是: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种无我,所以,简称: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。我们先看,再翻回来第五页,【而四品】都是【同】一个【名】字【,即表示四品会归一义;一义者,即是第一义谛,】诸位!什么叫做第一义谛?第一义谛就是不二,不可思议的绝对义理、真理,最极究竟、圆顿、无上叫做第一义谛。佛讲的第一,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一,不是比较的一,那个叫做绝对的谛理,成佛不二的真理,叫做第一义谛。就是你想成佛,你就必须悟到第一义谛。所以,佛讲的第一义谛,不是对第二义谛讲的,也不是对第三义谛讲的;这个,有的注解讲,第一义谛是对第二义谛讲的,诸位!那个当然就是方便,有第一,就有第二,那是方便说,但是真正的第一义谛是绝对的,佛讲的第一就是不可言说、不可思议,是绝对的圆、绝对的顿,叫做第一义谛。那就是我们八月二十六斋僧大会要开示的《第一义谛》第二集。【且第一义即是不二之义,】而且第一义就是不二;诸位!什么叫做不二?智境不二,就是你的智慧跟境界其实是不二的,是不二的,所有的智慧可以展现在境界里面,所有的境界其实都是智慧的展现,境智不二

【是故四品无有别名。】没有其他的别名。【又所谓不二之第一义,乃为一切诸佛之所共说,而此经所要呈示者,即是一切诸佛之所共说第一义法门的心要:】这个第一义,第一义在这个《大般若经》里面讲或者《中观》里面讲,叫做大空,要加一个“大空”。第一义大空,大空就是绝对空,在这里用第一义法门的心要。那么,第一义就是绝对空,没有东西,真如究竟一真。第一义法门的心要:【所谓“自觉圣趣”,】诸位!自觉圣趣是简称,这个名词你一定要背起来,从往后这四个字“自觉圣趣”一直重复出现。“自觉圣趣”什么意思?自觉,自己觉悟;圣,就是圣智;趣,就是入,趣入第一义谛。我们自己的觉性;圣人的智慧,圣智,圣的后面加一个:“智慧”;趣,就是入,趣入第一义谛。自觉圣智,趣入第一义谛,简称“自觉圣趣”,或者叫做“自觉圣智”。这个圣,底下一定要加一个智慧的智。自觉圣智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,如果你自己觉悟了,你都有圣人的智慧,不是只有佛有。如果你肯放下,如果你肯修行,每一个人都存在有圣人的智慧。自觉是什么意思?就是最重要的你要自己觉悟,要有志气、要有骨气,不要常常生气,要自觉。

诸位!如果没有自觉作用,那最糟糕的就是没有动力。(一、)诸位!你有好的大悟的师父;假设说啦,大善知识在你旁边,有没有用?不一定有用。二、你有好的、这么慈悲的同参道友,在顶着你、扶持着你,有没有用?不一定有用。重点在:你自己有没有志气?你要不要觉悟?如果说:我想浑浑噩噩过一生,我不需要觉悟啊。那大善知识也没有用,同参道友也没有用。对不对?但是,如果你两样俱足了,大善知识也具足了,同参道友也都这么扶持你,那么,你的自觉作用也强,不得了!你自己的觉悟,圣人的智慧,自觉就等同圣人的智慧,趣入,趣就是入,入第一义谛。这是一切如来的自证境界;这个“证”还要加一个:内,自内证,那么就比较接近佛的意思。所以我们常常讲说:一个有修行的人,他是有自内证的功夫;自内证,一定要加一个“内”。那么加一个内证的功夫,那么就是境界不能造假啰。有,就是有,悟,就是悟,不悟就是不悟,自内证。不是像现在,末法时期,很多没有功夫或没有自证的功夫,就到处搞宣传、做表相,捞一点好处。这个自证的境界可不是这样,完全活在真实,真正实在的生命,真如本性。所以自证境界有什么好处?【这是一切如来的自证境界,】自证境界是完全活在真如理地、真实的心性当中,一点不虚伪,一点不造假,没有杀盗淫,没有贪嗔痴,完全清凉、解脱、自在,叫做自内证。【一切诸佛皆以此为心印,故称各品为“一切佛语心品”。】

B、以文体来看。【本经以文体来看,可分为偈颂】偈颂就是用五个字为一句,用五个字,后面都是五个字为一个偈颂。【及长行】长行就是文字,不拘限于偈颂,就用长行文【(散文)二大部分。】【偈颂部分即是一开始大慧菩萨的一百零八问,】一百零八问,这一百零八问,这样问,前面如果加:“一口气”,才能够显示中间没有间断。就是大慧菩萨一口气问一百零八问。你想想看,我们一般人哪有这种记忆,哪有这种记忆啊。一百零八问还不用看草稿,一直问,一直问……一般人问到第三问,就会说你稍等、稍等……为什么?你问一百零八个问,我哪有办法从头这样给你回答?你看,大慧菩萨一口气问一百零八个问题,这个除了佛有办法招架以外,谁有办法?问到后面,前面在问什么,你也忘记了。你第一个问题是问什么,麻烦你再重复一遍。谁记得一百零八问呢?这个还不是一般普通的记忆,大慧菩萨一口气问了一百零八问;其实不只一百零八,总共问了一百一十一个问题,一百零八是个接近的数目。一百零八代表一百零八种烦恼,断一百零八个烦恼,就产生智慧,这是表法的,用一百零八,一百零八,念珠也是一百零八,是不是?其实真正的问题,不只一百零八,是讲一个大概的数目。

【大慧菩萨以偈问,接着世尊以偈回答此百八问。此百八问可说是本经的总问,】总问,全部在偈颂里面表达,问、答,问、答。诸位!总问,注意听!总问是对圆顿根器的,就是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悟了,契入成佛了,那后面的长行文是多余的。但是,有没有所有的人都这样偈答,偈问偈答,用偈颂来问、用偈颂来答,有没有这种根器?没有,没有这种根器。长行文,就是圆顿教里面的渐教,诸位!注意听!圆顿里面分两个角度:至圆顿中的圆顿,就是偈答、偈问;圆顿中的渐、渐教就是后面的长行文。用偈问偈答,圆顿中的圆顿;用长行文来问来答,是圆顿中的渐,就是:唉!没办法!大家都是证到十地菩萨,虽然是圆顿,但是有一些还是要发挥一下。记得:两种,长行文也是圆的,圆顿教的,不是一般的。如果说偈颂是对圆顿教,长行文是对渐教,那是大大错误的!这里面没有渐教的,知道吗?这里面没有渐教的,统统是圆顿教的。只是它稍微要分析一点,所以是圆顿的渐,要这样子。两种都是圆顿教,但是,前面圆顿的至圆,最圆顿的根器,后面也是圆顿教,但是,是比较渐,圆顿当中的渐教,这样知道吗?所以这一本经典全部都是对圆顿根器所讲的。

【而世尊的偈答可】以【说是本经的总答。大慧菩萨的百八问即是于法有疑(大慧菩萨已位居十地,自然不会有这么多疑问,当视为菩萨以慈悲愿力示现,代众生问),】答对了,就是这样子,十地菩萨要成佛了,哪有这些问题?所以告诉诸位:奥斯卡金像奖,应该由释迦摩尼佛还有他的弟子来得。演那个戏,是演得那么的逼真,就像阿难示现进入淫室,差点毁戒,然后,文殊师利菩萨提携,回来,要没有阿难这样示现,你哪有《楞严经》可以听?演一出戏,佛开始一直说法;大慧菩萨也是这样演一出戏。所以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,都是佛来示现的,有时候来示现他的徒弟。所以这些其实都是代众生问,所以,世尊所有的回答其实都是对众生在回答。【世尊的偈答即是释疑、决疑、破疑。】解释疑问、解决疑问、破除疑问。

【然而总问总答这一部分,问与答都非常简约,常只是点到为止,因此是对最上上圆顿根熟的众生】为什么要讲根熟?根器因缘具足,要不是那种根器的,那么就不能叫做上上的圆顿。为什么要加两个“上”?那就是没有比这个更上。所以,《楞伽经》是对上上圆顿根熟的众生——根熟就是善根深厚、因缘具足,【所说的无上顿悟顿证之法门,所以很难领略;尤其是世尊的偈答,若不解者,很容易以为是驴头不对马嘴,】驴头不对马嘴是比喻不相契合,合不起来。奇怪大慧这样问,佛怎么这样答,好像对不上。以前弟子一问一答,一问一答,都是很工整的,现在大慧这么有次第的问,结果佛的回答超过你的想像,打乱你的次第,打乱次第就是叫你顿悟,诸法并没有次第。一般人来讲,大慧这样问了一百零八问,为什么世尊是这样回答?【答非所问,】好像前后不衔接,佛陀就是要破除你那个渐次第的生灭法。比喻驴头不对马嘴,比喻不相契合,答非所问,【乃至误认世尊之偈答只是重复问句或顾而言他,】就是顾左右而言他,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没讲到重点,左边看一看,右边看一看,讲一讲,好像没有针对问题来回答,叫做顾左右而言他。

【令人如堕五里雾中,摸不着头脑,有点像后世祖师的某些公案一样,如是便觉得世尊的回答好像毫无意义。也许是这个缘故,因此以前有人编印《楞伽经》的时候,就干脆把这一部分完全省略掉,】惨了!那个完全省略掉,你看看他有这个胆量,印经典,编排,就把这个……这个在讲什么,牛头不对马嘴,好!删掉!随随便便删,还好我们的成观法师这部分没删掉,这个是最重要、最重要的。【而从长行开始印起,这对读者来说,实在是很大】很大【的损失。至于一般注释本,也常只把这些偈颂照表面的字义讲一遍,或照抄一遍,】这点我可以证明,确实是这样子,师父也看过这些注释本,确实是这样。【至于偈颂的问与答之间的相应、前后脉络关系,以至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精义】(、精要)【,以及言外之义、弦外之音,就很少有】“有”就是有人,【探】就是去探索,【索发微】“发微”就是发现,“微”就是它的深奥之处。【的,】整句的意思是说:以及言外之义、弦外之音,就很少有人去探索并发现深奥之处。

【以致佛、菩萨在经中所要曲达的无上深义便无由得知了。】曲达就是不直接回答,叫做曲达。要你回光返照,你问这个问题,我回答这个问题,要你省察自己,回光返照你的心性,问题不在于你问的问题,问题是在你那个心是什么心在问问题,所以这个叫做曲达,没有直接。所要曲达的无上深义便无由得知了。【关于偈问偈答的各层意义,本书中有详细的分析探讨,请阅正文便知,在此兹不赘述。】赘述就是重复地再讲一遍,这样很麻烦。【(此非我能也,盖佛菩萨护念也。)】意思就是:不是我成观有这个能耐、能力的,这是诸佛菩萨加被,才有今天的成就,才有今天的这样这本书。这个就是一种谦虚。底下这个括弧就是成观法师非常的谦虚,自己非常谦虚说:此非我能也,这不是我能力所能及的,其实真的是菩萨,念就是加被加持,盖佛菩萨护念加持才有这个能力的。

【在偈问偈答之后,便是长行】文,长行文【。如上所述,偈问偈答是总问总答:】总问总答,在旁边写三个字:顿中顿。就是针对圆顿,上上圆顿根机的。总问总答是顿中顿;别问别答,后面那个别问别答,一条一条用长行文写出来,叫做顿中渐。这里是顿中顿,后面别问别答是长行文叫做顿中渐。那么这样你就知道,总问总答这个偈颂有多么地重要!那么如果总问总答已经开悟了,彻底了解佛意了,那么就不需要后面的那个别问别答,多余的。因为他已经贯通了嘛!

看底下,【因为大慧菩萨把他所有的问题都一口气、没间断地提出来,接着世尊又一口气全部一齐回答,故称总问总答,】都是一口气的。【而长行部分则是】别问别答,【别问与别答,亦即是大慧菩萨把一百零八问,】其实是一百一十一个问,方便说,差不多是这个数目。一百零八不是固定的数目,只是个表法的,大约是一百零八,但其实是一百一十一。【重新以长行的方式,有条理、次第地一条一条分别再提出来,】为什么?里面有顿中渐,有的时候听不太懂。在偈,总问总答,对不对?偈问偈答里面,那个是根器利的人;后来别问别答,那是顿中渐,次第地一条一条分别再提出来,【然后世尊再一条一条很详尽地回答,故称别问别答,】别问别答,旁边写三个字:顿中渐。注意喔!这个渐,不是你平常认识渐教菩萨那个渐,这里所谓的渐,仍然是顿根的人、大利根的人。所以称为别问别答。【也就是分别广说。】广说就是详说,【这是因为大慧菩萨恐怕当场会众及末世众生不能完全领会、悟入总问总答的境界,因此再以大悲力,承佛威神,条条别问。】条条就是一条一条的别问。【因此偈颂中的总问总答可说是顿中之顿;长行中的别问别答可说是顿中有渐。】注意!注意第一个字,统统是“顿”:顿中之顿,顿中之渐,上面那个字最重要,统统是顿根的人,都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。【以上是从文体来看《楞伽经》的结构。】

(二)楞伽法门。A、大纲——性与相。任何的法不能离开性与相的讨论,性就是理。事。相就是事相。性就是体,相就是相用,有相它才有作用,是不是?所以性是理,性是体,相是事,相就是相用。诸位!万法不离性与相的讨论。我们今天讲经说法,不能离开性相,还有理跟事,万法绝对没办法离开;万法如果离开了性相、理事,那你怎么讨论呢?所有的讲经说法,仍然不能离开性相跟理事。

所以,A、大纲——性与相。【佛在《楞伽经》所要开阐的就是性与相二门,而且是平均发展,这也是本经的特色之一。因此本经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经典,】性宗最高的经典,全部讲本性就是禅。【同时也被相宗】就是讲名相的唯识宗【行人奉为圭臬,】(圭臬guī niè:①土圭和水臬。古代测日影、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。“圭臬星经奥,虫篆丹青广。”——(唐)杜甫《八哀诗·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》②比喻标准、准则和法度;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。“世之言学者,以先生为圭臬云。”——(清)钱泳《履园丛话·耆旧·西庄光禄》③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。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。黄佐《乾清宫赋》:“揆日晷,验星文,陈圭臬,挈于轮。”)【是学唯识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。佛在一般开示性相的经中,为适应众生的根机,不是偏于性上的阐发,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,】性上直趣真如,相上微细的分析,让你渐悟,答案还是引入真如实相,还是引入第一义谛大空。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,直趣就是用性上单刀直入地契入,那个是属于顿根的人;在名相上解释了以后,慢慢地破除种种的执著,那么这个也是一种方法,也是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。答案都是一样,但是方便有多门。

所以,佛法互相攻击,这个人不懂得佛法,你吃你的饭,我吃我的稀饭,美国人吃美国人的面包、汉堡,我们台湾有的人吃烧饼油条,只要各人吃饭各人饱就好,不要说烧饼油条好不好吃,还是汉堡比较好吃,没有。在《楞伽经》这个角度上来讲,诤论就不与佛的心相应,诤论就是你没有贯通性相二宗,你自己诤论。诸位!诤论是在跟自己的偏执的观念角度在诤论的,没有人跟你诤论的,法法本空,哪有诤论?注意!诤论是跟自己的心过不去的,不是跟别人。你立一个知见,自己突不破,然后变成对立。比如说你护持某某人,那变成其他的人就怎么样,可以种种文宣攻击、否定。诸位!这个不是懂得佛法的人。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,就是唯识宗偏向于相上。在座诸位!因为一切的众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顿契顿悟,所以当然就要讲经说法,讲经说法就一定会用到相上的东西。所以师父跟这些想要讲经说法的人说一句重要的一个建议,就是:你在唯识学上如果没有下过功夫,你很难在弘法上有强大的力道,因为一开口就是名相,你一开口就是名相。

所以在讲经的人,一定要对唯识宗相关的书籍,一定要彻底地了解。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,意思就是为适应众生的根机,不是偏于性上的阐发,就是偏向相上的探究,【很少有二者并重的,因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门,都是很深奥的,除非是上上根熟众生,才能兼筹并顾。】诸位!单单一门唯识学,你都必须搞十年;那禅宗的开悟见性,那就要看根器,有的十年搞不来,有的刹那之间,这就不一定,看你的圆顿根器利还是不利。你这把刀子很利,一刀砍下去,烦恼就死了,那就是顿根的人。一刀下手,无明就死,那个就是利根的人。可是,有的人这把刀很钝,不是那个顿根的“顿”,很钝的钝,很差的意思。那个烦恼,这把刀拿起来,它就是锯不断,怎么砍,烦恼就是砍不断,砍了五年,砍不断,十年砍不断,念佛念了很久,还是跟人家争执不休,还是会看别人的过失,这把刀子就是不够利,搞了五年、十年,人我是非始终断不了。人家上根利智的:唉呀!师父说,万法本空入第一义谛,一切相不可得。一下子万缘放下,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争执,一念之间就契入佛性。所以在座诸位!你这辈子想要用最快的方法见到佛的心,想要修行最大得力,就是四个字:万法放下!没有其他的门途。万法放下,最利最快,通达佛的心性,没有比这个更快的!为什么?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,没有比这个万缘放下、万法放下,没有比这个最快修行的方式。诸位!修行有没有更快的?这个最快!你为什么修行这么慢?就是放不下啰,什么都卡住啰,对不对?观念卡住啰,烦恼卡住啰,你还在在意别人对你好、对你不好,你怎么会解脱呢?是不是?所以说啊,除非是上上根熟众生,才能兼筹并顾。

【由于以上的原因,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,】分野就是界限。有的人搞禅,有的人搞唯识的,【乃至于有后世性相二宗之行人】修行人,【于学理上互相冲突、攻伐,】诸位!不懂佛法的人才会在……诸位!没有见性的人,才会在佛的学理上、教理上互相冲突、攻伐,乃至于水火不容,不相水火,就是大悟见性的人没有此事。诸位!大悟见性的人,你要来跟他争吵,他都还不晓得怎么跟你吵,诸法本空,不可以立一个观念,不可以立一个名相,不可以立一个好,不可以立一个坏。不思善不思恶,就这么时,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诸位!你要跟悟道的人吵,他都不晓得要怎样跟你吵架才吵得起来,因为他的心中绝对的包容、绝对的容忍、绝对的无相,他怎么跟你吵架呢?除非他要示现变成凡夫,要不然怎么吵架?所以在座诸位!大悟的人是绝对的包容,他不是怕你的,他是可怜你,你用网路去攻击他,或者是报章杂志去伤害他,大悟的人,人家都不会回应,人家也不需要回应。为什么?立一个点就错啦,在这个真的悟道的人,他的性相都圆融于一心。

诸位!只有心不悟道的人,才会攻击相;只有相——著相的人,才会攻击性。诸位,在一个悟道的人,他性相是圆融的,既然有一个圆融的心,就有绝对的包容,因此他容许别人意见跟他不一样的看法。在座诸位!如果一个真正悟道的人,他就有绝对的包容。就像你来结夏安居,我们绝对的包容。我们需要人家一分尊重,当然我们要懂得去尊重别人,你受用就好,不一定要看我的。在座诸位!你到别的道场去看一看,不骗你的,不是所有道场都这样,有的道场是除了那个师父的法可以看,其他的叫做:收光光。收光光意思是收到光盘一盘都不剩,一本其他外来的经典就绝对不会让你看到,他们有自己的口号,有自己的口号。诸位!如果我今天来讲,你们听我慧律的,如果讲,就不准看其他法师的,那么请问这样叫做平等吗?不平等。这样叫做包容吗?不包容。这样叫做理性的宗教吗?不够理性。为什么只有看你的呢?所以师父允许看任何一个法师的,你冷静、比较看,师父讲的法能不能跟你相应,那就表示你跟我有缘;假设说,我的法实在是……我讲的这个调调,你很不屑,或者是不符合你,是不是?哪有人讲经讲那么多笑话,不相应。不相应没关系,合掌令欢喜,那就……这不是很好吗?所以师父一直告诉大家:佛教是理性的宗教,一个真正悟道的人,他是绝对的包容,他根本就不会想要改变你,我为什么要改变你?我没有必要改变你,是你觉得跟我的法相应,你自己改变自己,那我有一个责任,我所说的法不可以我自己编出来的,一定要依据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,一定要依据祖师,而且是有功夫、大悟见性的人他讲出来的为依据,我才做如是说,我没有那个能耐自己编出来,没有那个能耐的。

所以每一个人宿世的因缘不一样,有的看到师父就很喜悦,法很相应;有的人看到我,涮一下,就bye、bye、bye、bye,明天他就不再来。这个很正常的。为什么?在我们看来,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在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五千比丘退席,你想想看,释迦牟尼佛讲经,还有五千人不要听他讲经;我们还不错了,我们讲到现在,三百多人,还没有一个人敢跑出去,因为铁门关起来(师父笑),他跑不出去,对不对?我这样想一想是不是就觉得很安慰,是不是?也很安慰大家都没有走动,是不是?因此,看底下,【不相水火之事。】水火不容。【然而从这部经来看,这些冲突、攻伐,都是莫须有的;】因此,在座诸位!下面这句话,只有没有悟到究竟的人,他才会诤论。六祖讲:诤与道相违。这个诤是加“言”部的,不是那个斗争的“争”,是加“言”部的,意思就是:悟到不究竟的人,就会有诤,就是语言就会冲突;诸位,悟到究竟的人,他就享受这分寂灭,诸法本不生、本不灭,哪有东西可以冲突?哪有东西可以否定别人?哪有东西可以肯定自己?诸法本来就空的东西,是一体的东西,是绝对的东西。

在座诸位!学佛有个好处,就是把自己慢慢变成理性的圣人,朝着这个:喔!你听经闻法以后,原来佛法是这么理性的,对于不同意见的人,他这么地包容,能包容不同意见的人,这个是真正学佛的人。而不是说跟你当面冲突,你就把他当作是仇人,那这个法不入心,所以欢迎众生怎么样?欢喜心来随喜、来赞叹佛教,但是我们佛教也经得起人家批判、持不同的意见来攻击我们;但是,希望他攻击得有道理,搔得到痒处。所以佛教如果有缺失,我们改进。但是,他如果说有来对我们挑衅,怎么样?我们不要回应。为什么?这样攻伐,冲突,水火不容,不是佛法,从今天起,摆平自己,你就真正体会佛法,彻底摆平自己。【因为佛说法度众生只在契机、契理、应病与药,】就像你今天,诸位!你去看病的时候,你是热病呢,还是冷病,对不对?是热病是冷病呢?还是身体各部分的病。应病与药,【各人的病不同,你吃你的药,我吃我的药,彼此并无妨碍,只要病好就行,而这“病好”即是契理,“各人病不同”即是契机;因此契机、契理并行不悖。】这个“悖”跟违背的“背”意思是一样的。契机、契理,诸位!如果契机但是不契理,都是闲言语,对不对?【是故佛随机而有种种善说,】这个“善”意思是,这个“善”其实是四个字:是故佛随机而有种种的“善巧比喻而说”。为什么善巧比喻?弘法的人要讲经说法,或者是在家居士,你们想要把这个佛法讲给人家听,要善于比喻,而且这个比喻要比喻得很得体,不要东拉西扯,对不对?两个不搭轧的比喻,人家也没办法开智慧,也不晓得你在比喻,牛头不对马尾。所以要契机还要契理,而且要善巧的比喻。

诸位!佛经佛法(中佛)在经典里面讲:善于说法者则善于比喻。唉呀!这一句我看了佛法,释迦牟尼佛这样说,我真的很敬佩!意思就是:你很会讲经说法的人,你就很会比喻!【大根人则为说大法,小根人则为说小法。】诸位!要判断大根人,注意判断,大根人有包容心,善根深厚心,你从他的态度跟眼神你就判断得出来,就是法跟我们相应。唉呀!这个人胸量真的是很大!这个人可以讲大法,而且善根成熟,这可以讲顿悟法。小根人刚刚接触佛法,对这个行善方面:行善,又想要得到一点功德。这个就表示一些小根器的人:我做一点善事,我怕别人不知道。那么师父就告诉他:唉呀!你了不起啊!赞叹他:你的布施!我要把你的名字记起来。(布施人)听了欢喜。这个是小根器的人。大根器的人,他的布施:喔!师父你不要讲我的名字,我就是要布施!收起来,师父统统不要提到我的名字!我的布施是无相的,佛弟子本来就要护持正法!这个,诸位!这个是大根器的人!(师父伸出大拇指)还不是这样比的喔,大根器的人,还要用一点手势,还要拉回来再比出去,就是首屈一指的。这个境界够。是不是?讲堂很多人布施:“唉呀!师父,这个应该做的!”我觉得很多的护法,这个理念都很正确,非常地正确!尤其我们的讲堂,现在这些法师对师父非常、十足地恭敬,非常地恭敬!这个徒弟法入心,法入心,为什么?心中有佛、有法、有僧,见到师父,讲话我就用跪的,不会用站的。

你去泰国看一看,那个泰国,我们有一次去拜访这个泰国,这个泰国的尊师重道到什么程度呢?我跟那个大和尚在讲话,在讲话的时候,他们那个在家居士进来,那个师父坐得很矮很低,所有的徒弟从里面走进来,统统一半的身体弯下来,那个头不敢比师父更高,绝对没有哪个徒弟的头比师父更高的,没有的。进到……要跟师父讲话统统用跪的,没有一个说我站起来敢跟师父讲话的。我去泰国看到这一幕,哇!感触很大!不是像台湾:喂!师父,我在这里(师作招手呼喊的动作)!你在泰国你稳死的,(师父笑)你在泰国的话你犯了大忌,你知道吗?你犯了大忌!所以在台湾,民情风俗也不一样,在泰国没有人这样。进来,你的头不能比师父更高,但是在台湾不一样,是不是啊?如果师父坐在蒲团上,那你就在地上爬,不然你怎么站都比我高,是不是?所以啊,礼貌要看情形、看时空不一样。我们知道你很恭敬三宝,那表示你会成道。诸位!恭敬三宝到最后,四个字:福德无量。这个人的福不得了,你心有三宝,福德无量,一切福田不离方寸,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你尊敬自己的灵魂,这个人福德因缘,福报将来不得了。在理上心中有三宝,在事相他也是一样,不坏事相的三宝。所以契机契理,同时对大根人说大法,小根人说小法。

【而本经则是为上上根熟众生所说的如来自证境界;】这个“自”后面加一个:内,自内证。为什么?内就是表示不离这颗心,内证就是除了心,没有东西可以证。为什么叫以心印心?所以佛法是心法,是内证的功夫。证到内证的功夫,诸位!这个人就很有理性:你有权利持不同的意见,我会绝对地包容你的。【佛之自证境界则是无复妄想,】就是没有妄想,【万法一如,】诸位!“如”是什么意思?“如”就是万法毕竟空寂,如就是悟第一义谛,万法都是同一个第一义谛,万法毕竟不可得(“得”即永恒。万法如眼见图片,即现即灭即空,此为动中止;然图片与图片之间有因果之线缀连。因此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如悟万法无自性、不可得,即不执著因果。其实因果也不可得。——整理者自解),悟无所得,就是万法一如。诸位!什么叫万法?一个颗粒微尘也是如,毕竟空;一棵树也是毕竟空,求其体性不可得。我相,求其体性不可得;人相,求其体性不可得;动物,求其体性不可得;植物,求其体性不可得;矿物,求其体性不可得。诸位!把笔放下来,看这里,法界,现在讲法性本空。好!法性本空分两种性:有情的性还有无情的性。无情:植物、矿物,这个称为法性本空。如果是有情,就讲佛性本空,空是存在,不可触摸,它是无形相的,所以我们讲空,但是存在大智慧。站在破相的角度来讲,它无相,所以叫做毕竟空寂。

诸位!在有情来讲叫做佛性,在无情来讲叫做法性;在有情的佛性来讲,叫做毕竟空寂,在无情的角度来讲,叫做毕竟空寂,法性毕竟空寂。有情毕竟空寂,无情毕竟空寂,有情佛性本空,无情法性本空,法性空、佛性空,本来就不二空,不二空。所以,悟道的人,看一切相,都是心所影现出来的,就是六祖讲的:本来无一物。这样一眼看出去,一个颗粒微尘,乃至一栋建筑物,一只狗、一只猫,任何的相当体即空,是站在这个角度。所以法性本空,就包括佛性空,然后法性也空,一切所有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其性本空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万法一如,就回归当下,万法一如后面就是回归当下。那么万法不可得,就是没有能所——没有能缘的意识心,意识心是幻化的,刹那生、刹那灭的执著;也没有所攀缘的境界,诸位,诸法本空,哪有?诸位!你看一颗石头,有的爱石成痴,爱那个石头成为一个白痴。诸位!有那颗石头吗?这个石头用重机械压、碎掉,变成粉末状,像面粉一样地碎,有那颗石头的相吗?没有。这棵树你把它水抽干了,把它晒干了,再把这棵树磨成粉末状,你有没有看到这棵树的什么形状?这棵树是大树还是小树?是蓝的、是绿的、是黄的?你知道这棵树的形状是什么吗?这个就不知道。这个就是说,当他把它烘干,烘干以后磨成粉末状,跟宇宙的灰尘是一模一样的,所以叫做万法一如。这个万法本空,万法不可得,可以用在一个颗粒微尘,可以用在一棵树,可以用在一座山,可以用在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
所以在座诸位!你有病,你就会执著,心里你有病你就会执著。你有病,你就觉得你很狂、你很了不得;你有病,你就告诉头头、告诉别人:只有我修行,别人没有修行。那是你有病!万法一如,是法平等无有高下。心里有病的人就会著、心里有病的人就会狂、心里有病的人就会傲、心里有病的人就会贪。佛的心没有生病,不执著、不分别,不会狂、不会傲,也不贪嗔痴,也不嫉妒,所以佛就是什么事没。什么是佛?什么都没有就是佛,什么都没有!什么是凡夫?什么都有,什么都烦恼就是凡夫。什么统统空无自性,什么统统放得下,什么统统没有,就是佛。看你什么时候可以体悟到“万法一如”。【于法性、】就是法界性空。【法相】法相还是空。所以在座诸位,于法性,法性空;于法相,法相空。【毫不偏颇,】归到最究终极,其实是平等的,那么这本经是讲法性跟法相的发挥都没有偏,都是平等的发挥。

【因此性与相在本经所占的分量是一样多的,这是以内容而言;至于其方法则是藉相了性,】注意喔!借相了性是什么?就是所有的相都叫你回归当下,所有的相都空无自性,当你在因地的时候、缘起的时候、在果地的时候,任何一个时空,契入无生,一切相不可得,性就显现出来。诸位!相就是无常,无常本空就是真常,真常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,不离当下。相当下就是空,就是真如,就是我们的本性。所以,相就是无常,无常当体即空,就是大乘所讲的真常性;但是,真常它也是空无自性,只是性是存在。所以,遍计所执性无自性,缘起自性无自性,圆成实性无自性,诸位!无自性是在破那个相,破那个“有”,破那个“执”,所以叫做空无自性。法则是借相了性,诸位!“相”的旁边就写:相趋至空无自性,趋向于空无自性。相,所有的相分析起来,到最后都空无自性,没有实体可得。你讲那个人,那个人,没有那个人;你讲一棵树,你分析起来,没有那一棵树;你讲一座山,分析起来,没有一座山。好了!我们现在就来看,来看,古来高僧大德说:见山是山。诸位!凡夫俗子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这个时候是什么?用一层执著的观念、所知见的观念,看到这一座山,我们有阿里山,圣母峰,是不是?这座山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这是凡夫俗子所看的。这里有一点学佛以后,了解缘起性空:见山不是山,见水也不是水——水是氢氧,二个氢一个氧所化成的,混合而成的,二氢一氧所化成的、合成的——见山体性本空,见水还是空。功夫再深的,像佛的境界:见山还是山,见水不妨还说是水,因为不坏假相,当体即空。

所以,佛见山还是山。要不然,难道,凡夫讲:释迦牟尼佛世尊!那是一座山。释迦牟尼佛一定讲:是的,那确实是一座山。不过两个人讲山那个心境不一样,完全不一样。你讲山是执著那个有其自性的山,佛讲前面一座山叫做阿里山,佛讲悟道的那个山,了悟空无自性的山,我是随着众生方便,你讲那是一座山,我也跟着你讲那是一座山。所以在座诸位!凡夫跟圣人讲的名相都一样,但是,境界完全不一样,完全不一样!这是以内容而言,因此性与相在本经所占的分量是一样多的,这是以内容而言;至于其方法则是借相了性,【及由相入性,】借相了性,由相入性,相相本空,法界如是,法尔如是,法法如是,没有一相不空。及由相入性,相,回归当下,当体就是空,就入性。所以说你不能期盼明天才来开悟,期盼明天开悟的人,明天又有明天,明年又有明年,何时了?诸位!真的会修行的:回归当下,相本身就空,我不需要等到明天,我现在就给他开悟,相不可得,我的心完全不执著。这一念就是本来的面目,没有其他,不用再找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明天、没有明年,不需要明天,也不需要明年。期盼明天要开悟的人,你这一辈子别想开悟,没有机会。如果你回归当下,当下就是空,你就是开悟的圣人,就是这样子。

【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达到性相一如的境界。若以图表示之,则如:】【1.内容:性—相(性相不偏)。】画中间一条线,就是性的发挥跟相的发挥,就像我们用英文讲的,五十percent,fifty 、fifty,就是五十,就是性相不偏。在性、心性上的发挥还有相的发挥,都是fifty 、fifty,五十、五十。【2.方法:相→性(藉相了性,由相入性)。】划一个箭号→由相了性。诸位,这是一般的众生,适合一般的众生,借相了性,要不然,你借着种种的这个相,像佛教要借这个名相,要没有名相,你怎么能够了悟你的本来的面目?对不对?借相了性,由相入性,诸位!这个还是有一个次第跟等级。【3.目的:】回归当下,【性】当下就是相【=相】当体即空就是性。【(性相一如,如水与波)。】

在座诸位!什么叫做水与波?把笔放下来。现在呢,你去看看这个大海,请问你:大海起了那个大波浪;我们看大海的时候是平静的,对不对?大波浪一起来的时候,一层楼高、两层楼高,甚至大海啸,十层楼高,假设说。请问:大海水的湿性,跟那么高的浪的湿性,有没有一样啊?一样的。在座诸位!我们今天六道轮回的可怜的众生,虽然,我们那么地执著,那么苦苦地追求。爱河千尺浪,苦海万重波——歌仔戏常常这样演,爱河千尺浪,苦海万重波,就是你对这个男女的爱情很执著的时候,你的识浪不会停止,动荡不安:我爱你、你爱我,爱得两个统统去死,就是这个。爱河千尺浪,苦海万重波,就是这样。那请问你:释迦牟尼佛悟到了那个大海,平静的大海,大海的那个水的性质,跟起波浪(水)的性质是不是一样?一样的。成佛以后,我们的心性没有什么增减,当我们一念妄动,变成识心的时候,识就是浪,大浪一直来,简单讲,你的心一直不平静,不平静,你的心一直不平静,就是境风吹识浪,境界的风一吹起来,无明的识浪一直起来,你的心一直波动、一直波动,一直烦恼,一直执著,想要去死;有的人过得很快乐,很执著,诸位!这些所谓的分别心、意识心,是虚妄对境界的执著,而当体即空,不知道,众生不知道。所以在座诸位,我们大海的湿性,跟波浪的湿性是一样的。

好!我们现在识心分别这么的强烈、这么的执著、这么的无明,无明本空就是本性,执著本空就是本性,分别心本空就是本性,识心分别本来不存在的、幻化的,还是本空,还是我们的本性。所以,究竟处凡夫其实是佛的心性,佛的心性就是凡夫,问题是在有没有修行,问题在有没有修行。所以,你要让这个浪慢慢地停止平息,没有那么简单的。比如说,你今天你来听师父讲经说法,你会很高兴、很法喜,因为这一念你好像是圣人;回到家以后,两天,当当……(师父此处意思就是:在环境的作用下,众生)再变凡夫,然后又去佛前忏悔:我听经闻法,听了这么法喜,为什么我掌控不了这个情绪、又做凡夫?又,我们再来师父这里再听经闻法,又看“性相一如,万法回归当下”,我又好像去体会了;回去以后,为了一点小孩子的教育,跟老公又吵架。所以众生叫做重复地调整,重复地调整,就像调这个音乐一样,Do Re Mi Fa So La Si Do(师父唱这几个音符),看看调这个音乐调到什么时候。根器利的,一调音乐就适中;根器差的,要调很久,所以有的人调伏这颗妄心,调了十年、调了二十年、调了三十年,没有办法,调不了的。

有一次,我去跟一个老比丘尼讲。我到一个道场跟一个老比丘尼讲,我说:老法师,老尼师!你这个煮这个蔬菜,不要用那么多油啊。她修行三十几年,每天诵《法华经》,马上像四川一样(师父学川剧变脸的动作),变脸,(师父笑)修三十几年。我说:喔,老尼师,煮饭不要用那么油嘛。这个油,人家有的胃肠会受不了。她立刻四川:就变脸。一幌,就三十几年(的修行功夫没了,)从她身上看不到“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”,你就知道,修行不是诵经就可以了,修行也不是打打法器就可以了;修行是真枪实弹的,那种功夫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那是真的功夫,真枪实弹的东西,对不对?所以,大悟的人,什么都看得开,什么都看得破,心不随境界所转,你就不会……(为境所转)。

在家居士要修行那很困难,他有小朋友的情执,他有男女爱情的情执,对不对?还有朋友的情执,对不对?如果修了十年、二十年,然后,这里面有十个人,然后这十个人都是同参道友,这十个人突然远离,七个人在这边,这三个人就会觉得很孤独,我们到底是哪里做错了,他不跟我好一直跟别人好,为什么不跟我好?到最后,跑到剩下他自己一个人,独立没有朋友,他这个……九个人不跟他讲话,剩下一个,他就想说我快去死掉了,为什么剩下我一个?我做人这么失败吗?对不对?我跑到隔壁十二楼跳下来好了。修行修了十几年,他受不了那个孤独,孤独,知道吗?人的心态那个得失,很可怕的,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!没那么简单!

有一个男孩子,我叫他好好地念佛,我跟他讲:你今天你的出家因缘不在这个地方,不要这样子,你的脸有一点发黑,我不是瞧不起你的脸色,而是说,一个年轻人这种气色是不应该的,你应当回去好好地调身体。将来如果你把身体调好,你再来住住看,看看你有没有出家的因缘,你的因缘目前不在这里。他跟师父说:好,很好!离开前也顶礼师父。第二天,从十楼跳下来,死掉!他在这里表现完全正常,也很恭敬师父,第二天,跑去十楼跳下来,当场就死亡。你看,你就知道,我听了很难过,是不是因为我拒绝他出家,而这样跳楼?但是我拒绝出家拒绝很多人,都没听说跳楼,对不对?大家都收怎么得了?是不是?隔壁的流浪汉也说:师父你收留我,我没有饭吃。对不对?在这里要过滤,我必需顾虑到这二十几个法师结夏安居的安危、(结夏安居)(的)清净,你不能一个人坏了整锅整个僧团,所以来这里,一定要过滤的。第二天,年轻人还不到……他才二十几岁,跑回去跳楼。嗯!也不知道该说什么,死了,当场就死了。这好几年前的事情,听了也很难过,不知道该说什么。好了,我们就简单讲到这里,休息二十分钟。(未完)

楞伽经 01: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《楞伽经》为印心之据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